建筑摄影的情感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杂志上的一张照片喜欢上了建筑这个专业?或者因为一张图片开始了一段探索的旅程?更或者是,因为喜欢一个懂得摄影的人而喜欢上了他或者是她?

一位建筑哲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情不能忘记,母亲的面容和城市的轮廓。是的,徜徉或是生活在一个城市,建筑这个概念,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她、面对她、记录她、品味她,欣赏她,或者憎恨她。城市建筑摄影,已成为我们在日常或是旅行中最常见的拍摄题材。建筑摄影把获取的认知转化为图像,成为一个传达和表现建筑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我时常在想,对于建筑师本身,比如我,设计和创作了建筑,所以我们明白一座建筑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如何去诠释空间,如何去展现美。但若作为观赏者,却是如何能看到并记录这份美呢?这大概需要我们对建筑多些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建筑样式上的欣赏上。换句话说,要能有由表及里的透视眼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好的建筑所要传递的精神内涵。

我喜爱建筑摄影,但是更多的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欣赏别人的摄影作品。试图去理解建筑语言是如何通过相机,在他们的手中是如何转化成惟妙惟肖的摄影语言的。我想,他们之间的共通性想必会有这么几点:几何感、片段性,韵律性、用光、色彩、比例、均衡与对比,以及人物场景的设定等等吧!……

*******************************************
几何片段和空间韵律

现代主义建筑最大的特点无疑就是抛弃了古典装饰,喜用白色和流畅的几何线条,不夸张,不矫揉造作。密斯的“less is more”(少就是多)大概是对几何之美最好的诠释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无序中透露着有序,几何的排叠倾诉着心底深处的思绪。几何与线条的相互作用,创造了更加独特的视觉感。

受到古罗马神庙的影响,现代或是当代建筑的天穹顶采光可以形成极具有柔光的室内效果,站在底部随意拍摄,都会表现出不错的意境,构图中偶尔出现一个人的影像,可以加强空间点线面的尺度和作品的表现力。(图1

秩序感是现代建筑的基本规律,摄影中善于把握重复却有规律的片断,特别是黑白照片的呈现,会强烈的表达建筑的情绪。在这里,倘若是整体规律性的呈现建筑,就成为了一种简单单调的构图,但局部的体现则有了一种孤独的意境。(图2

抛离黑白照片,仰视建筑的一角。背景选择无云的单调和建筑表皮的繁复构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图3

俯视建筑的一个片段,空间的层次通过屋顶的白色进行框景,人物表现由远及近,疏密有致,等来这样的构图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力。(图4

几何片段的另外一个构成是 infinite (几何无限性),通过光影和几何的扭转,表现空间的尺度。记住,你需要找个无人的晴天,静静的等光来的那一刻。下次我或许可以到日本的伏见稻荷大社去找找灵感!(图5

*******************************************

构件的表情

如果把建筑按照构件来划分,有窗、门、墙、楼梯、屋面、地面、装饰等多个组成部分,我这里仅仅想以窗为例,来说说从下面摄影作品中读出的些许体会。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中不同的开窗方式,则是表现建筑灵魂的眼睛。有秩序的变化或规律的重复出现的开窗,对拍摄建筑时会激起人们的美感,运用这种韵律则能获得连续性和节奏感的变化。

参数化表皮设计是当代建筑常用的表现手段,表现这样的建筑要注意空间开窗虚实的转变,由大至小,由有到无,由窗到墙,由虚到实。(图6

用透视法表现同一种开窗的建筑表情,注意不要让每一个开窗都表现的一样,给作品一个仰视的角度,请注意立面和透视的区别。(图7

表现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的时候,留出更多的天空,让画面更加有想象力。近景用几根干草做幕墙的前景。真怀疑草是摄影师自己带去的,因为这样的构图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图8

*******************************************

光的容器

英国建筑师罗杰斯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

光将建筑的空间的魅力演绎到了极致,为几何味、雕塑味浓厚的建筑的赋予了灵性。光的演绎,是建筑师的手法,也是摄影师的手法。一个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利用光影效果去表达建筑的线条,体现出建筑丰富的层次感。

室外光在任何时候都充满着情趣,墙面和地面往往是两个接受光线的载体,特别是当光影同时出现在这两个界面上的时候,你要注意的是它们构成的比例。对了,当时若是偶遇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不经意间走过,即便不是戴望舒雨巷中的那般朦胧悠长,也请你快些按下快门吧!(图9

影子在建筑表皮上的变化随时间的变化是有角度的,45度角的光影和人45度角的低眉凝视形成精美的立体构成,若不是摆拍,便是神来之笔了。(图10

笔者的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在光影的前提下,同时增加了地面的反射,让空间得到多维的延展。(图11

阿尔瓦罗西扎的世博会葡萄牙国家馆,通过强烈的室内外光线对比,形成颇有中世纪欧洲教堂,或者是柯布的朗香教堂的那种神秘感。同时这样的光线应运还会出现在表现纪念性建筑上,譬如丹尼尔·利伯斯基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和齐康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通过光的应运来表现恐怖的氛围和人对光明,生命和自由的那种强烈渴望。(图12

笔者在马德里西班牙皇宫,偶遇一对年老的夫妇。那时室外的阳光正浓,老妪和老夫一起凝视着手中的场馆资料,柔和的阳光照射在他们的身上,显得那般的温暖。不知道大家如何感受,我读到的是历史和柔情。(图13

*******************************************

人物场景

人,赋予建筑以情绪。

在我们上面所有的摄影作品中,几乎都能看到人的影子。除了建筑形状的信息,我们往往通过人来获得建筑空间的尺度;又如人们在建筑空间里的活动状态,是兴奋、平静亦或是怡然自得。人赋予了建筑的表情,和建筑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场所图景。

差异性和矛盾性是这幅作品的灵魂,注意画面中的俩个人的目光的方向和光影的方向。如果我能给这幅作品一个名字,我希望它叫做,希望在左,现实在右。(图14

这幅作品充满了童真和调侃的趣味,当代建筑的超现实表现手法和画面中近景中貌似爱因斯坦的老人的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在画面中的构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表现出人物对建筑一种强烈的情绪,抑或欣赏,抑或迟疑,作品极其具有表现力。(图15

注意屋面的白和俩个老人的头发的白,像矶崎新早期的作品一样,画面具有强烈的隐喻,黑色的衣服更是体现出建筑的凝重和厚度。(图16

如果你能理会上面三幅建筑中人的孤独,便能领会现代主义建筑中粗野主义带给我们的美,那是一种清水混凝土带给我们的原始粗犷之美。美有时候是孤独的,唯独处可品之,不是吗?(图17

在建筑摄影中,建筑物被普遍认为是主角或者内容,而景观,无论是自然还是人造的,则一律是配合的环境或背景。然而,内容和背景是同等重要的,也经常可以进行互换。前景中几个非洲汉子拔河的张力体现出远景张拉膜建筑的张力,而皮肤的黝黑又和膜表皮的洁白形成强烈的反差,真是匠心独具!(图18)

注意画面中牛的位置和远方眺望塔上人的剪影,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捕捉到这样的场景的。人、动物与自然,而人在构图中是最渺小的,但是却能够俯瞰一切,多么和谐而又生动的画面和隐喻啊人类和自然融入并且尝试改造它。(图19

*******************************************

色彩及材质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批判建筑极简带来的无趣和乏味,建筑的色彩和材质的运用成为表达建筑心情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我们最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当它成为构图主体的时候,不要吝啬给它特写。你甚至可以完完全全忽略人的存在,让色彩真真正正的当一回主人

北京曲廊院,朦胧色彩仿佛是对空间赤裸裸的色诱, 无论你把它作为前景,中景还是远景,你所要表现的就是你要表现的色彩在空间中处于哪个维度,其它尽可交给观众的视觉体验了。(图20

香港彩虹邨,柔和的色彩消弱了远景中低成本住宅的廉价感;中景中的棕榈树和前景中安静的球场,构成了一副市井生活秀,让压抑的高密度住宅变得一下子温馨起来。请特别注意这个一点透视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由疏到密,表现出一种朦胧的希望。生活的苟且但是依然不乏对尊严的渴望。不是吗?(图21

*******************************************

我想,建筑摄影可能只是一个不够严格的摄影类型划分。特别对于人物的设置,场所的拍摄等,其实很容易就转化为人物摄影、纪实摄影等其它类别。我们谈论建筑摄影的表情,其实也就是在谈论建筑美的本质,以及我们用单反或者手机记录日常和旅行中所见建筑的观察方式。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和我一样,心中充满渴望到远方去,去有诗的地方,拍下那惊鸿一瞥的建筑瞬间,或许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文中的摄影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做评论鉴赏用途。

 

百年包豪斯 & 戏说现代主义建筑

百年包豪斯ABC

A.历史性机遇:

引发了对建筑及产品设计的现代性追求,强调功能、客观和去装饰,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国际化推广…其先锋性理念影响至今、但对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漠视也为日后孕育危机埋下了伏笔。

B.当代性解读:

 对秩序的尊崇自然产生了理性主义

对浪漫的不舍同时催生了表现主义

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再生了技术主义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 

C.哲学性思辨:   

包豪斯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包豪斯是死的、也是活的,只要包豪斯还在影响着我们、包豪斯就活在我们之间…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戏说现代主义(建筑)

德国诗人歌德曾将建筑(古典)比作是凝固的音乐,可能是他觉得无论是从风格、技巧,还是逻辑、结构等几方面来看,二者的创作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但今天、也有人把建筑(现代)看成是跃动的诗篇,尽管建筑作为工程艺术、有它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但能够让人走心的作品往往又充满了建筑师太多主观的意愿。

作为宋代盛行的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它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纵观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历史,苏轼的【行香子·述怀】似乎早已为其作了恰如其分的诠释: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

 

1917年,凡·杜斯堡主编的《风格论丛》为现代主义的粉墨登场拉开了帷幕:其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的风格派特征至今仍在现代主义建筑的诗行中如影随形、没有任何消失的迹象。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现代主义设计萌起于建筑设计,它的定义不仅受制于时间、也局限于意识形态;但它对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领域的影响和改变却是这个世纪最没有争议的事实。…只是~

酒斟时、须满十分
现代主义是依赖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而在国际上大获成功的;但曾经的自信(坚持功能主义至上)又险些将自己逼上绝路。若与古罗马人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相比,我们奉行的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建造准则又有多少新意呢?…真是~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至此,与当年现代主义极具先锋的历史地位相比,我们的激动已日渐式微;如果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成果,说明了什么?是现代主义牢不可破的神话再现,还是我们固步自封的不思进取?…于是~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当现代主义从令人期待的理想主义和让人憧憬的乌托邦主义最终转化为惹人厌烦的国际主义时,我们担心:未来的希望只能存在于诚实的错误之中,却不会存在于现代主义苍白而冰冷的完美里。…终于~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现代主义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提速时期,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王者荣耀后、因国际化和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反动而渐受质疑,于是引来了查尔斯·詹克斯关于“现代主义已经死亡”的耸人预言。…其实~

 ~且陶陶、乐尽天真
虽然现代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偏传统的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反过来它也承受着当代各种艺术思潮潜移默化的围观与影响…时过境迁,我们看到:古典的脉络依旧眉清目秀,而现代则面目全非了。…还好~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在现代主义遭遇自身的生存发展危机之时:“后现代”则以卵击石、“新古典”想负隅顽抗、“晚期现代”却据理力争、“现代后”要暧昧妥协…结果呢?…“新古典”是旧瓶装新酒、表里不一,“晚期现代”因误随折衷主义、而路末途穷,“后现代”偏执于文化传承、难免抱残守缺,而“现代后”急于改朝换代未果、而陷入虚无。…莫如~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以前觉得后现代更接近未来、后来发现其实彼此渐行渐远…如不小心陷入后现代泥潭,则很容易与过去纠缠不清、与现代泾渭分明…虽然在建筑史上后现代也是昙花一现,但它也使现代懂得“没有过往的未来最终只剩下苍白”。

如此可见,“现代主义”的经久不衰并非真理在握、无懈可击,而是得益于其它各种思潮的仓促上阵、草率落败。


现代百年、相遇无憾!
百年现代、后会有期!

 

谨以此文向为现代主义建筑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们致敬。

筑人/博远医疗

未来已来——BIM技术与医院工程设计

技术历来是推动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巨大能量。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已经显示了其巨大潜力,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等也即将或正在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作为一种信息建模技术,实现建筑设计的三维可视化,并且可叠加时间、成本等多个维度,对建筑进行多维度考量。BIM可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贯穿规划、概念设计、细节设计、分析、出图、预制、施工、运营维护、拆除或翻新等所有环节;实现不同角色人员工作协同,比如绘图员、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供应商、总承包商、施工出图、分包商、物业管理、业主/开发商等。让建筑生命周期内实现数据信息积累、共享,充分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随着国家的大力度推广,各地政府对BIM的推广实施速度也日益加快。BIM无论从现阶段技术工具出发,还是基于未来的协同管理模式的创新来看,其应用推广的趋势已不可阻挡。住建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全文28次提到BIM,19次提到大数据,12次提到物联网,11次提到云计算。其中明确提到,到2020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紧随其后,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推出了一系列配套地方政策、标准来支持BIM落地。BIM技术将成为建筑设计行业新的准入门槛,无法高效应用BIM技术的设计企业将有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BIM”关键词在2011年至2018年全国范围的热度变化(数据来自百度搜索)

 2019年10月28日,一场全球BIM峰会——BuildingSMART国际标准峰会暨中国建设数字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下图为会议现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李如生总工程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住建部高度重视BIM技术推广应用,未来工作中,将在多个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完善建筑业行业与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结合BIM等新技术应用,重点完善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期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信息资源共享和深度挖掘奠定基础。

 2019年10月18日-20日,“第二届全国医院BIM技术应用交流大会暨首届医院建筑数字产业展览会”在浙江嘉兴成功举办。大会对近年来BIM再医院建设领域的发展做了深度总结,并对未来趋势做了展望。

 在当前整个工程建设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医院作为最复杂的民用建筑,其数字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发展空间,BIM技术将成为医院建设数字化的重要工具与手段。超过半数以上的省、市,已经把国家投资的大型公建项目实施BIM列入2019年起必须执行的政策文件,而BIM技术对于社会资本投资的医院项目,其经济价值和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更加为建设投资方所倚重。

 BIM面向整个医院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成果表达与应用标准。在设计阶段对整个工程的影响最大,数据信息也最为密集和关键。在传统CAD设计模式下,信息不能有效传递。BIM是最好的项目管理工具与方法,必将在未来医院建筑设计种产生巨大价值和作用。设计企业应当顺应技术发展,早日实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提高设计产品竞争力。

博远医疗在医院设计过程中积极采用BIM技术,提高设计成果品质和服务水平,并与业内资深医疗工艺专家团队——北京睿勤永尚建设顾问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建设基于BIM的医院建设全过程工程咨询系统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当前,我们的BIM应用方向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

  • 参数化设计主要是将大量的重复性绘图建模工作,通过梳理工作流程和逻辑,变为电脑自动执行的插件和程序,自动化建模来代替人工操作,提高设计效率。 

  • 通过BIM模型,在工作过程中及时发现本专业内部及其各专业间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把问题带入施工阶段,节约内外部沟通时间成本。

  • 分析医疗空间环境,便于各参与方提出合理优化建议,提高复杂空间和节点的设计效率。

  • 建立医疗数据库系统,为工程造价计算提供较为准确的工程量清单,科学控制投资风险。

目前博远医疗通过项目实践,已经形成的BIM应用点包括:碰撞检查,三维漫游,管线综合,医疗空间环境分析,医疗设备与家具布置与统计,净高分析等,同时正在完善和建立统一的内部协同平台体系。未来我们的应用点正在向平台管理,运维管理,装配式,AR,VR,三维扫描等更多的设计服务体验方向发展。

博远医疗在医院设计领域多年的专项研究,结合数字化业务的不断发展,正在形成基于BIM的医院设计标准体系和全过程项目咨询体系,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方法论”及“应用实践”两个系列的文章,与各界朋友分享我们对BIM的理解,工作思路与经验、成果,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未来已来,您准备好了吗? 

(本文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尽精微,致广大- 从建筑细节再出发

“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大意为致力广博深厚,且尽心精细微妙。据说这也是画家徐悲鸿先生的核心艺术思想,而后人常将精微前置以示对事物细微处的尊重与珍惜。

 作为五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中的集大成者,建筑也是由无数细节组成,无论是单体还是群体,往往是那些惊鸿一瞥的细节将人打动。从古希腊罗马的柱式山门,到中国古代的雕梁画栋,天花藻井;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后来的工艺美术运动;古今中外,人类对细节的痴迷由来已久。换言之,建筑更多的审美趣味或者精湛技艺,常常都是由某些细节来表情达意的。而诸多建筑细节,往往会被根据表现形式作标签拆分以突出特点,比如色彩组合之美、结构形体之美、灵动表皮之美、肌理之美和韵律之美等等。

 常言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其实能把这一斑看仔细了,的确也是会妙趣横生的!

 

  • 色彩组合之美

 

谈及色彩,我国古建筑的精美绝伦向来都值得称道,红墙壁柱,雕空窗格,再搭上黄瓦朱檐与雕梁绣户,诸多精巧构置与颜色搭配相得益彰,千年以后依然流露着东方人对权力游戏的极致审美与不朽荣耀。(上图为夜幕下的景山公园南门) 

 

大面积的白色墙面与侧向米色竖格栅,搭配米色线性扶手、格栅层间灰黑工字钢及玻璃栏板的点式固定件、竖向风格的纤细肋条,共同营造出此处空间与时间的沉静与纯粹。(上图为北京中建创新科研示范中心的静谧)

 

 相比于花哨、浮夸、小清新、高冷风的诸多商场,为数不多的几种材质再结合简洁的形体关系与线性勾勒:黑色金属屋顶的沉稳与纵横向金属包柱的连结与呼应、整体适中暖色调墙身映衬广告玻璃的纯净、玻璃栏板下的横向木纹包板。籍此共同创造的这份雅致,可以说在定位高端时尚生活中心的调性方面足够恰如其分。(上图为北京王府中环的繁华)

 

  • 结构形体之美

 

谈及当代建筑的结构形态之美,可能必须首先要提及西班牙的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瓦特了,作为一名结构设计师,他对建筑美学的最直接感悟便是那些裸露的结构带来的自然之美。 是的,建筑的美首先根植于结构产生的逻辑。这也正如另外一位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说的 “当技术实现了它真正的使命,也便升华为艺术”  。

   

 (上图为卡拉特瓦特在加拿大卡尔加里设计的“和平桥”和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的中转站 )

   

 出于建筑师的职业习惯,每每经过车站我总会徘徊端详,抬头仰望,这之中颇有好感的是上边这两个车站的片段。如果说两者的共通点,大抵是形体都足够简洁有力、富有雕塑感,结构和装饰板的过度流畅,浑然一体,进而带来在空间感受上的畅达。(上图1为太原南站站台,上图2为天津西站候车厅)

    

合理的结构形体设计+成熟的施工技艺是决定一个项目是否精良的所在。在合理的结构形体设计方面,大学里有两门课显得格外重要,其中一门俨然就叫做结构选型,另一门叫做建筑构造。因为结构选型会帮助建筑师较好掌控项目适配的结构形式,而建筑构造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琢磨清楚节点的组合方式。会议中心最动人的地方除了略显精致的各形体构件,还在于它们组合在一起共同呈现的有序状态。(上图为精良的东京国际会议中心)

   

贝老的经典作品,各钢构件、格栅窗、采光窗如搭积木一般起承转合,在贴合建筑几何形体表达的同时,亦能在刚劲骨骼下达成点、线、面、体的彼此契合与成就。(上图为京都美秀美术馆实地)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明暗分开了。来自西方圣经的语言仿佛对日本建筑师原广司的设计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结构形体的错综组合与排列,往往能够呈现更加丰富且斑驳的光影之美。有了光,也便有了更多精妙设计的可能。(上图为光影下的京都火车站)

 

  • 灵动表皮之美

 柯布对现代主义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多米诺”的框架体系,结构和表皮的脱离,让建筑的立面拥有了无限的表达方式。 

 

建筑立面灵动的一个方向,是如远洋国际中心外立面呈现的编织风格处理。其整体利用轻钢龙骨构架巧妙构成编织的骨架,而玻璃幕墙更多是外化的表皮,自此打破拘谨、打破平庸、打破千篇一律,力图让立面形式保有手工艺编织的质感与联想。同时,室内空间的灵动与趣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上图为蔚蓝下的北京远洋国际中心)

据说当年“雷人”设计外墙面时取经了传统的《富春山居图》,但很多百姓倒有个贴切的称谓“千疮百孔楼”,这状态是有些让人联想到《让子弹飞》里遭到“围枪”的大铁门。至于孔洞数量,打眼一看这几个立面千八百大小孔洞应该是达标的。随着夜幕降临,艺术中心的外墙就通过这些孔洞将环形矩阵的灯光强输出给我们的城市了,这灯光组合在一处分外明媚且神秘。(上图为华灯初上时分的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曾经有人将山水城市的幕墙系统称为国内最复杂超高层幕墙,其采用的半离散曲面优化方式,通过算法导出了7257个分格玻璃板块编号加工制作,运用三维组框单元幕墙系统保证精度,通过工厂预制、现场整体挂接的单元式幕墙形式精准到位。单从这段复杂的描述出发,都能感觉到该项目幕墙单项工程的技术含量与施工难度。也许,在当代的中国建筑环境下,只有马工的MAD才能享有这样随心所欲的创作机会! 

科技发展对建筑设计及施工水平的提升不言而喻,相信更多超现代的设计作品及其设计产品会越来越多的涌现。(上图为山水城市的北京中央公园广场)

      在建筑真实的墙面,根据室内外空间恰当的着装一件可透气的外套,会使建筑建立起完整且全新的设计秩序。这也是大家常见的一种表皮处理方式,其既能满足建筑功能所需的送排风及其他设备装置条件,也能成为充分调动立面活性的有效良方。让活跃的音符在立面轻舞飞扬,办法总比问题多!(上图为北京中建创新科研示范中心即景)

 

  • 肌理之美

   

在建筑大屋檐下形成的灰空间,高垂的间断式帘幕构成了它的围护墙体。而这道天然会呼吸的墙体,也正是内外与虚实的无限延伸。置身其中,本能反应这是否隈研吾先生的手笔?虽说建筑语言是通用的,但有些表述方式总像是专属的。(上图为北京首钢园某网红咖啡厅现场)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外墙这张脸的面部表情丰富,而巧用红砖砌筑亦能构成不同的肌理表达以期自如转换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呈现。(上图为北京首钢园某酒店项目一隅)

  

 如果说建筑的表情包有精致妆容的一面,那么略显粗粝的素面朝天就是她的另一张面孔。结构梁格设置的井然有序、多孔砖墙间或增设构造柱而打破的一成不变、混凝土拆模后已然在楼板上烙下的板材纹理,这些也共同构成了西村的设计语汇。直面材料和结构的素朴与简洁,可以说既节省造价又特别接地气了。至于粗砺等不等同于粗糙?野兽美学,机械美学,古典美学,极简主义,哪个更好?更符合当代人对建筑的心理预期?那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上图为不修边幅的成都西村贝森大院)

 

  • 韵律之美

 

沿医疗主街纵深方向设置间隔有序的横向乳白哑光格栅顶,除满足顶部天窗遮阳效果外,其最大妙处大抵是能够为病人家属们营造更稳定情绪的就医环境。减少焦虑、抚慰心灵,这也是对一座医疗建筑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吧。(上图为正午阳光下的北京协和医院医疗主街)

 

在夜阑人静时分,在海河附近,我经过这栋楼并抬头望到这一场景,颇有“宝塔镇河妖”的错觉与感慨,谁说现代人对造塔没兴趣了?“塔”是中国人的情愫,其实一直都在,也许它只是以更现代的方式矗立在我们身边。(上图为凌晨三点的天津国家电力大楼)

 

 有些建筑,存在探访很久之后依然能清晰描摹出细部做法的时刻,合理解释应该是它的组合方式足够过目难忘。隈研吾先生设计的这个竖向薄片构件就属此范畴,它不断阵列伸展开去,形成富有韵律的轨迹,并营造出如此强烈特异性的空间。(上图为记忆深处的北京三里屯SOHO断片场景)

 

 红砖,在建筑师的手里从来都似乐高积木般千变万化。眼下这个处理更是充分体现了砖砌铺陈的线性退晕,层层叠叠的随着斗转星移而光线游走、过往不复。(上图为某秋日午后的北京新华1949

 走走看看,特别想用建筑师卒姆托先生的这段话来作结语,与君共勉:要用无数的细节,用各种各样的功能与形式,材质和尺度去生成一个整体,这是建筑常常要面对的挑战。建筑师必须为边缘接缝,为表面横截面和各种材质交汇点寻找合理的构造和形式。这些外形细节决定了建筑更大比例范围中的微妙过渡。由细节确立形式韵律,确立建筑中细微的分割比例

 最后想说的是,尽精微,而致广大, 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岁月漫长,精益求精,认真做事做人,才能不负韶华,因为热爱终可抵得上岁月漫长!

 

注:文中照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博远医疗沙龙系列之建筑杂谈

员工内部沙龙是博远医疗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鼓励员工内部的交流和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创作灵感一向是沙龙的中心思想。

沙龙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城市设计、场地规划、前期概念方案、最新的建筑理念和医疗设计的前沿信息、绘图技巧、信息模型技术;甚至可能超出单纯的建筑设计领域,将视角引向我们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和每天充满新鲜刺激的生活。

近期我们的三期的沙龙话题就可谓是建筑杂谈:“加拿大医院考察”讲的不单单是国外医疗建筑的参观感触,更从人性生活的角度来剖析和展示了国外医疗建筑设计在选址,规划,建筑布局,细节把控,景观设计,内装等等全视角的“医院秀”。在房地产行业从业多年策划和管理工作后回归医疗设计的潘迪更是有着独特的视角和体会,为我们还原医疗建筑设计从地产角度出发,从开发到落地的全案过程。王长刚则云淡风轻的讲述了他曾经获奖的几个项目,不经意间,精妙的建筑构思和完美的细节把控跃然上。陈斌则和长刚一起总结了今年辞世的华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一生,总结了这位建筑哲人为何能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

内容是不是很丰富啊?那就让我们按照沙龙的时间顺序,一起感受一下那些无所不在的建筑话题和无所不至的建筑艺术吧!

 

***********************************************************************************************************************************************************************


贝聿铭的三板斧 

陈斌

沙龙系列的第一讲是博远医疗加拿大依空间工作室的陈斌带来的关于贝聿铭老先生的话题分享。陈斌的沙龙题目是“贝聿铭的三板斧“,这样的题目表面看似有嘲讽老先生志大才疏之意,实则是赞誉老先生在身世、人生经历和出众的外交口才、追求极限的艺术把控三方面,做到了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山仰止的境界。

陈斌以贝老早期的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为例,阐述了作为“现代主义最后的一位重要的建筑大师”,在他职业生涯的中期设计的这个重要作品时的思路:简单的一条直线,将梯形场地巧妙划分为俩个三角形,完美的场地解决策略和新旧美术馆的空间关系,解决了传统对称和现代主义不对称美学的艺术传承,让人拜倒猿门,首肯心折。 

但是影响一个东方建筑师在西方获得巨大成功的因素不单单是其技能之精湛,这更包含了他出众的口才,超高的情商和显赫的家庭背景,让他可以在东西方的建筑文化长河中振翅高飞,游刃有余。

最后,陈斌以西单中银大厦精密的施工图管理和细节把控,告诫和鼓励在场的年轻建筑师,应该多加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公司内部系统和出图标准,努力推动博远医疗的设计水平。

     

***********************************************************************************************************************************************************************

医院开发与设计探讨

潘迪

我们是医院的专业设计人员,理解和把握项目的方向往往来于业主的要求,但是如果一个医院作为在一个城市区域地块中的一部分,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又该如何的把握和控制方案的顺利进行呢?

潘迪曾经在房地产行业作为高管多年,在医疗项目的整体运营上可谓驾轻就熟。在一个小时的沙龙分享中,他用某医院作为案例分析,详解了在项目推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医院方,地产方和设计方的所承担的不同角色。

潘迪开篇以所谓的SDP,PDSAHMA三个主要的设计阶段作为导引,思路清晰的阐述了在设计和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设计的前期业主可能会引入譬如SOM,HKS,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做前期设计和后期深化,希望发挥他们在不同建筑领域的专长。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比如SOM的整体规划构想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周全,但是对医院在整体拼图中的交通和形象缺乏准确定位。前期的方案在后期由专业的景观公司深化的过程中,又碰到和初始设计理念有偏差的地方。地产公司对材料价格的把控一丝不苟,往往也会直接的影响到一个项目的最终的完成度等等。

在分享中,潘迪同时向大家展示了这些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公司在前期方案论证时的成果,这些理念的表达可谓是概念清晰,丝丝入扣,层层推理,逐步论证,有好多值得我司学习的地方。

 

***********************************************************************************************************************************************************************

建筑设计的三点体会- 思辨、创意和实施

 王长刚

在方案创作的职业历程中,我司的王长刚有着非常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也屡次获得国内重要的设计奖项,在这次的沙龙分享中,长刚的话题紧紧围绕“思辨、创意和实施”这三点内容展开。

思辨的话题从已故的华人建筑师泰斗贝聿铭老先生讲起,长刚的话题同样带有批判性。他强调了贝老在(西方)现代建筑史、或建筑教育中,始终没有成为被研究讨论的对象的原因,可能是源于其在建筑思想和价值观上没有提供创新,对于建筑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仅局限于对现代主义的佐证和完善上了……。虽然他的作品中不乏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们(创始者)的潜在特征,如密斯的秩序感、柯布西耶的形式语言、以及赖特的主观意识……但在推崇质疑和颠覆精神的西方理论界,像路易斯·康对建筑本质的思考、扎哈对建筑未来空间形态的探索等有些许缺陷,或许贝老在夯实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让大家接受现代主义作为美学价值的精神性存在更为重要和有现实意义。

接着长刚的沙龙内容话锋一转,谈到了自己的方案创作上来,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小节,详述了城市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建筑自身的建构,和既有的建筑立面改造。结合自己亲身的创作经历,深入浅出的阐述了面对不同的设计条件,建筑师需要面对和处理的设计问题。

最后是“实施”的部分,中关村软件园信息中心,在长刚的诸多设计作品中,是完成度颇高的一个建筑作品,长刚和大家无私的分享了他在这个案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其中谈及许多对细节精细的把控,和对一些建筑节点结合施工条件的巧妙处理,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让在场的听众无不唏嘘不已,心悦诚服。

        

***********************************************************************************************************************************************************************

加拿大医院考察

 王漪/辛春华/袁文章/陈斌

加拿大幅员辽阔,拥有9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仅有3700万人口,全国采用全民医保的医疗体系。所以在整个医疗资源的分配上和中国有特别大的不同。比如其新建病房均为单间,经费也多来着国有,家庭医生分诊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了医院门诊量,外观设计多朴实无华但内部空间却灵活丰富等等。

加拿大考察小组,今年夏天在博远医疗海外设计工作室负责人陈斌的带领下,对加拿大温哥华和卡尔加里这两座加拿大西部的主要城市的五家医院做了重点的考察。在两个小时的分享中,王漪,袁文章和陈斌分别阐述了这五家医院在选址规划,医疗平面,室内外装修,内部空间处理,色彩材料把控等关键的医疗设计要素,比较了他们和我们中国医院的诸多不同之处。最后,陈斌结合自己在北美多年的工作经历,对此次考察做了高屋建瓴的深刻总结。

详细的信息可以点击文末的原文链接,关注我们关于此次考察的详细报道。

        

***********************************************************************************************************************************************************************

建筑沙龙在博远医疗团队已经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部分。它貌似务“虚”,其实务“实”,在努力增进团队内部的交流和了解,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能让大家共同感受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