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扩散,全国在疫情流行地区将会有更多的患者通过发热门诊就诊及进行筛查。预计在疫情流行地区,部分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将人满为患,诊疗压力大;部分既有发热门诊的条件较为简陋,布局及流线不尽合理。为提高发热门诊的诊疗能力并最大程度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我们总结了发热门诊的设计要点并给出可快速新建的模块化装配式发热门诊功能平面,供相关各方参考。

特点:应急、安全、模块化、装配式、BIM技术

1.总平面布置

1.1为防止交叉污染,发热门诊与其他建筑、公共场所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可参考传染病医院医疗用房与院外周边建筑物的距离)。

1.2发热门诊应设置在相对独立、通风条件良好的区域。与普通门(急)诊相隔离。

2.建筑

2.1呼吸道发热门诊按传染病管理标准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患者走廊、诊室、检查室等为污染区,工作走廊、治疗、处置等房间为半污染区,医护办公、值班等为清洁区。

发热门诊平面示意图

发热门诊轴测示意图

2.2医护人员由清洁区通过卫生通过“一更-淋浴-二更”,穿防护服后进入工作区(半污染区),离开时原路返回。留观隔离病人直接从留观隔离室离开到定点医院。

发热门诊平面局部流线示意图

2.3患者走廊与医护工作走廊完全分开,病患与医护人员分别从各自走廊进入诊室、检查室、留观室,最大限度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在有疫情发生期间,由医护人员引导进入诊室等候,并由护士来抽血,送捡,并使用移动式X光机等进一步加强隔离的措施。

发热门诊平面流线示意图

2.4建筑内主要走廊设有外窗,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改善室内环境。

发热门诊通风示意图

 

2.5建筑采用装配式模块化设计,采用3000X6000的集成房尺寸模数,可工厂化生产,现场快捷组装。

装配式模块化示意图

 

3.结构

采用装配式厢房结构体系,按照临时建筑装配,满足正常使用状态下结构安全,并满足密闭性要求。

装配式厢房吊装示意图

 

4. 给排水

4.1给水系统设置

4.1.1给水管道设置倒流防止器。给水设置检修阀门,阀门设在清洁区内。

4.1.2用水点采用非接触性或非手动开关,并防止污水外溅。

 

4.2排水系统要求

4.2.1采用雨污分流制,采用单独雨水管道系统。
4.2.2空调冷凝水应集中收集,并应排入污水处理站处理。
4.2.3地漏采用带过滤网的无水封地漏加存水弯,存水弯的水封50mm-75mm;采用洗手盆的排水给地漏水封补水。
4.2.4细菌、病毒检验设专用洗涤设施,并在消毒灭菌后再排放到室外排水管网,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站。排水管道采用防腐蚀的管道。

 

5.暖通

5.1空调冷热源设置要求

末端采用热泵式分体空调和热泵式多联机系统联合供冷供热,新风采用热泵直膨式+电加热的新风机组。

5.2通风空调设置要求

5.2.1. 新风系统:新风系统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设置;新风量按换气次数6次/h计算。机组设在清洁区。
5.2.2.排风系统:对应新风系统设置排风系统,排风系统与新风系统联锁控制。排风口设置超低阻高中效过滤器。排风机设置变频,按照压差要求调节排风量,污染空气经过过滤灭菌后排放。
5.2.3.气流组织形成从清洁区至半污染区至污染区有序的压力梯度。送风口设置在房间上部,排风口设置在房间下部。

5.2.4. 污染严重的房间内设置电子空气消毒装置。

6.医疗气体专业

6.1氧气系统设置要求

科室配备移动式氧气瓶。

6.2压缩空气系统设置要求

科室配备小型移动式压缩空气机。

6.3负压系统设置要求
6.3.1独立发热门诊医疗建筑物的负压吸引系统独立设置,布置在污染区内。
6.3.2负压吸引站在单一故障状态时,能连续工作,备用机组应能自动切换。
6.3.3负压吸引泵站排放的气体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大气。排气口位于室外,不与医用空气进气口位于同一高度,且与建筑物的门窗、其他开口的距离不少于3m;排气口气体的发散不应受季风、附近建筑、地形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排出的气体不应转移至其它人员工作或生活区域。

6.3.4负压吸引站的废液集中处理并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7.电气

7.1发热门诊的照明用电应独立于其他科室,单独敷设干线。
7.2发热门诊的配电箱、检修箱应设置在医护走廊,不应设置在患者区域,以避免维修人员与患者的交叉感染。
7.3X光等设备不应与其他设备共用同一供电回路。
7.4在清洁走廊、污洗间、卫生间、候诊室、诊室、治疗室及其他需要灭菌消毒的地方应设置杀菌灯。杀菌灯与其他照明灯具应用不同开关控制,其开关应便于识别和操作。

 

8.智能化专业

8.1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系统

医院用于医疗业务的应用网络(内网)与可接入Internet服务的网络(外网)分别设置,并搭建无线网络系统。

8.2安全防范系统

出入口、走廊等区域设置摄像机,诊室设置紧急按钮。

 

9.BIM技术应用

9.1发挥BIM模型可视化、数据分析的优势,将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构件生产方集中在BIM平台上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精准投资测算。

9.2加工建造前通过虚拟建造,对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排查,提高建造效率。

9.3发挥BIM技术在装配式设计中优势,设计阶段BIM模型直接拆解为生产阶段的构件模型,加快建设速度,确保建设质量。

9.4对于诊室及医护工作环境进行密切监测,获取实时准确信息,建立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应急设施的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医疗服务,有效防控病毒扩散,避免发生感染事故。

BIM模型技术应运

参与此次应急方案设计的有辛春华,袁白妹,张向兵,陈雪松,张锐,袁文章,李霞,李永祥,李丽莎,李春光,张伟涛,杨少飞,杨文波,王国新,陈斌,李辉。欢迎您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