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包豪斯 & 戏说现代主义建筑

百年包豪斯ABC

A.历史性机遇:

引发了对建筑及产品设计的现代性追求,强调功能、客观和去装饰,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国际化推广…其先锋性理念影响至今、但对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漠视也为日后孕育危机埋下了伏笔。

B.当代性解读:

 对秩序的尊崇自然产生了理性主义

对浪漫的不舍同时催生了表现主义

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再生了技术主义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 

C.哲学性思辨:   

包豪斯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包豪斯是死的、也是活的,只要包豪斯还在影响着我们、包豪斯就活在我们之间…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戏说现代主义(建筑)

德国诗人歌德曾将建筑(古典)比作是凝固的音乐,可能是他觉得无论是从风格、技巧,还是逻辑、结构等几方面来看,二者的创作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但今天、也有人把建筑(现代)看成是跃动的诗篇,尽管建筑作为工程艺术、有它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但能够让人走心的作品往往又充满了建筑师太多主观的意愿。

作为宋代盛行的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它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纵观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历史,苏轼的【行香子·述怀】似乎早已为其作了恰如其分的诠释: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

 

1917年,凡·杜斯堡主编的《风格论丛》为现代主义的粉墨登场拉开了帷幕:其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的风格派特征至今仍在现代主义建筑的诗行中如影随形、没有任何消失的迹象。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现代主义设计萌起于建筑设计,它的定义不仅受制于时间、也局限于意识形态;但它对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领域的影响和改变却是这个世纪最没有争议的事实。…只是~

酒斟时、须满十分
现代主义是依赖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而在国际上大获成功的;但曾经的自信(坚持功能主义至上)又险些将自己逼上绝路。若与古罗马人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相比,我们奉行的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建造准则又有多少新意呢?…真是~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至此,与当年现代主义极具先锋的历史地位相比,我们的激动已日渐式微;如果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成果,说明了什么?是现代主义牢不可破的神话再现,还是我们固步自封的不思进取?…于是~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当现代主义从令人期待的理想主义和让人憧憬的乌托邦主义最终转化为惹人厌烦的国际主义时,我们担心:未来的希望只能存在于诚实的错误之中,却不会存在于现代主义苍白而冰冷的完美里。…终于~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现代主义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提速时期,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王者荣耀后、因国际化和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反动而渐受质疑,于是引来了查尔斯·詹克斯关于“现代主义已经死亡”的耸人预言。…其实~

 ~且陶陶、乐尽天真
虽然现代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偏传统的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反过来它也承受着当代各种艺术思潮潜移默化的围观与影响…时过境迁,我们看到:古典的脉络依旧眉清目秀,而现代则面目全非了。…还好~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在现代主义遭遇自身的生存发展危机之时:“后现代”则以卵击石、“新古典”想负隅顽抗、“晚期现代”却据理力争、“现代后”要暧昧妥协…结果呢?…“新古典”是旧瓶装新酒、表里不一,“晚期现代”因误随折衷主义、而路末途穷,“后现代”偏执于文化传承、难免抱残守缺,而“现代后”急于改朝换代未果、而陷入虚无。…莫如~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以前觉得后现代更接近未来、后来发现其实彼此渐行渐远…如不小心陷入后现代泥潭,则很容易与过去纠缠不清、与现代泾渭分明…虽然在建筑史上后现代也是昙花一现,但它也使现代懂得“没有过往的未来最终只剩下苍白”。

如此可见,“现代主义”的经久不衰并非真理在握、无懈可击,而是得益于其它各种思潮的仓促上阵、草率落败。


现代百年、相遇无憾!
百年现代、后会有期!

 

谨以此文向为现代主义建筑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们致敬。

筑人/博远医疗

尽精微,致广大- 从建筑细节再出发

“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大意为致力广博深厚,且尽心精细微妙。据说这也是画家徐悲鸿先生的核心艺术思想,而后人常将精微前置以示对事物细微处的尊重与珍惜。

 作为五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建筑,戏剧)中的集大成者,建筑也是由无数细节组成,无论是单体还是群体,往往是那些惊鸿一瞥的细节将人打动。从古希腊罗马的柱式山门,到中国古代的雕梁画栋,天花藻井;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后来的工艺美术运动;古今中外,人类对细节的痴迷由来已久。换言之,建筑更多的审美趣味或者精湛技艺,常常都是由某些细节来表情达意的。而诸多建筑细节,往往会被根据表现形式作标签拆分以突出特点,比如色彩组合之美、结构形体之美、灵动表皮之美、肌理之美和韵律之美等等。

 常言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其实能把这一斑看仔细了,的确也是会妙趣横生的!

 

  • 色彩组合之美

 

谈及色彩,我国古建筑的精美绝伦向来都值得称道,红墙壁柱,雕空窗格,再搭上黄瓦朱檐与雕梁绣户,诸多精巧构置与颜色搭配相得益彰,千年以后依然流露着东方人对权力游戏的极致审美与不朽荣耀。(上图为夜幕下的景山公园南门) 

 

大面积的白色墙面与侧向米色竖格栅,搭配米色线性扶手、格栅层间灰黑工字钢及玻璃栏板的点式固定件、竖向风格的纤细肋条,共同营造出此处空间与时间的沉静与纯粹。(上图为北京中建创新科研示范中心的静谧)

 

 相比于花哨、浮夸、小清新、高冷风的诸多商场,为数不多的几种材质再结合简洁的形体关系与线性勾勒:黑色金属屋顶的沉稳与纵横向金属包柱的连结与呼应、整体适中暖色调墙身映衬广告玻璃的纯净、玻璃栏板下的横向木纹包板。籍此共同创造的这份雅致,可以说在定位高端时尚生活中心的调性方面足够恰如其分。(上图为北京王府中环的繁华)

 

  • 结构形体之美

 

谈及当代建筑的结构形态之美,可能必须首先要提及西班牙的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瓦特了,作为一名结构设计师,他对建筑美学的最直接感悟便是那些裸露的结构带来的自然之美。 是的,建筑的美首先根植于结构产生的逻辑。这也正如另外一位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说的 “当技术实现了它真正的使命,也便升华为艺术”  。

   

 (上图为卡拉特瓦特在加拿大卡尔加里设计的“和平桥”和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的中转站 )

   

 出于建筑师的职业习惯,每每经过车站我总会徘徊端详,抬头仰望,这之中颇有好感的是上边这两个车站的片段。如果说两者的共通点,大抵是形体都足够简洁有力、富有雕塑感,结构和装饰板的过度流畅,浑然一体,进而带来在空间感受上的畅达。(上图1为太原南站站台,上图2为天津西站候车厅)

    

合理的结构形体设计+成熟的施工技艺是决定一个项目是否精良的所在。在合理的结构形体设计方面,大学里有两门课显得格外重要,其中一门俨然就叫做结构选型,另一门叫做建筑构造。因为结构选型会帮助建筑师较好掌控项目适配的结构形式,而建筑构造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琢磨清楚节点的组合方式。会议中心最动人的地方除了略显精致的各形体构件,还在于它们组合在一起共同呈现的有序状态。(上图为精良的东京国际会议中心)

   

贝老的经典作品,各钢构件、格栅窗、采光窗如搭积木一般起承转合,在贴合建筑几何形体表达的同时,亦能在刚劲骨骼下达成点、线、面、体的彼此契合与成就。(上图为京都美秀美术馆实地)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明暗分开了。来自西方圣经的语言仿佛对日本建筑师原广司的设计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结构形体的错综组合与排列,往往能够呈现更加丰富且斑驳的光影之美。有了光,也便有了更多精妙设计的可能。(上图为光影下的京都火车站)

 

  • 灵动表皮之美

 柯布对现代主义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多米诺”的框架体系,结构和表皮的脱离,让建筑的立面拥有了无限的表达方式。 

 

建筑立面灵动的一个方向,是如远洋国际中心外立面呈现的编织风格处理。其整体利用轻钢龙骨构架巧妙构成编织的骨架,而玻璃幕墙更多是外化的表皮,自此打破拘谨、打破平庸、打破千篇一律,力图让立面形式保有手工艺编织的质感与联想。同时,室内空间的灵动与趣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上图为蔚蓝下的北京远洋国际中心)

据说当年“雷人”设计外墙面时取经了传统的《富春山居图》,但很多百姓倒有个贴切的称谓“千疮百孔楼”,这状态是有些让人联想到《让子弹飞》里遭到“围枪”的大铁门。至于孔洞数量,打眼一看这几个立面千八百大小孔洞应该是达标的。随着夜幕降临,艺术中心的外墙就通过这些孔洞将环形矩阵的灯光强输出给我们的城市了,这灯光组合在一处分外明媚且神秘。(上图为华灯初上时分的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曾经有人将山水城市的幕墙系统称为国内最复杂超高层幕墙,其采用的半离散曲面优化方式,通过算法导出了7257个分格玻璃板块编号加工制作,运用三维组框单元幕墙系统保证精度,通过工厂预制、现场整体挂接的单元式幕墙形式精准到位。单从这段复杂的描述出发,都能感觉到该项目幕墙单项工程的技术含量与施工难度。也许,在当代的中国建筑环境下,只有马工的MAD才能享有这样随心所欲的创作机会! 

科技发展对建筑设计及施工水平的提升不言而喻,相信更多超现代的设计作品及其设计产品会越来越多的涌现。(上图为山水城市的北京中央公园广场)

      在建筑真实的墙面,根据室内外空间恰当的着装一件可透气的外套,会使建筑建立起完整且全新的设计秩序。这也是大家常见的一种表皮处理方式,其既能满足建筑功能所需的送排风及其他设备装置条件,也能成为充分调动立面活性的有效良方。让活跃的音符在立面轻舞飞扬,办法总比问题多!(上图为北京中建创新科研示范中心即景)

 

  • 肌理之美

   

在建筑大屋檐下形成的灰空间,高垂的间断式帘幕构成了它的围护墙体。而这道天然会呼吸的墙体,也正是内外与虚实的无限延伸。置身其中,本能反应这是否隈研吾先生的手笔?虽说建筑语言是通用的,但有些表述方式总像是专属的。(上图为北京首钢园某网红咖啡厅现场)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外墙这张脸的面部表情丰富,而巧用红砖砌筑亦能构成不同的肌理表达以期自如转换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呈现。(上图为北京首钢园某酒店项目一隅)

  

 如果说建筑的表情包有精致妆容的一面,那么略显粗粝的素面朝天就是她的另一张面孔。结构梁格设置的井然有序、多孔砖墙间或增设构造柱而打破的一成不变、混凝土拆模后已然在楼板上烙下的板材纹理,这些也共同构成了西村的设计语汇。直面材料和结构的素朴与简洁,可以说既节省造价又特别接地气了。至于粗砺等不等同于粗糙?野兽美学,机械美学,古典美学,极简主义,哪个更好?更符合当代人对建筑的心理预期?那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了。(上图为不修边幅的成都西村贝森大院)

 

  • 韵律之美

 

沿医疗主街纵深方向设置间隔有序的横向乳白哑光格栅顶,除满足顶部天窗遮阳效果外,其最大妙处大抵是能够为病人家属们营造更稳定情绪的就医环境。减少焦虑、抚慰心灵,这也是对一座医疗建筑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吧。(上图为正午阳光下的北京协和医院医疗主街)

 

在夜阑人静时分,在海河附近,我经过这栋楼并抬头望到这一场景,颇有“宝塔镇河妖”的错觉与感慨,谁说现代人对造塔没兴趣了?“塔”是中国人的情愫,其实一直都在,也许它只是以更现代的方式矗立在我们身边。(上图为凌晨三点的天津国家电力大楼)

 

 有些建筑,存在探访很久之后依然能清晰描摹出细部做法的时刻,合理解释应该是它的组合方式足够过目难忘。隈研吾先生设计的这个竖向薄片构件就属此范畴,它不断阵列伸展开去,形成富有韵律的轨迹,并营造出如此强烈特异性的空间。(上图为记忆深处的北京三里屯SOHO断片场景)

 

 红砖,在建筑师的手里从来都似乐高积木般千变万化。眼下这个处理更是充分体现了砖砌铺陈的线性退晕,层层叠叠的随着斗转星移而光线游走、过往不复。(上图为某秋日午后的北京新华1949

 走走看看,特别想用建筑师卒姆托先生的这段话来作结语,与君共勉:要用无数的细节,用各种各样的功能与形式,材质和尺度去生成一个整体,这是建筑常常要面对的挑战。建筑师必须为边缘接缝,为表面横截面和各种材质交汇点寻找合理的构造和形式。这些外形细节决定了建筑更大比例范围中的微妙过渡。由细节确立形式韵律,确立建筑中细微的分割比例

 最后想说的是,尽精微,而致广大, 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岁月漫长,精益求精,认真做事做人,才能不负韶华,因为热爱终可抵得上岁月漫长!

 

注:文中照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博远医疗沙龙系列之建筑杂谈

员工内部沙龙是博远医疗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鼓励员工内部的交流和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创作灵感一向是沙龙的中心思想。

沙龙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城市设计、场地规划、前期概念方案、最新的建筑理念和医疗设计的前沿信息、绘图技巧、信息模型技术;甚至可能超出单纯的建筑设计领域,将视角引向我们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和每天充满新鲜刺激的生活。

近期我们的三期的沙龙话题就可谓是建筑杂谈:“加拿大医院考察”讲的不单单是国外医疗建筑的参观感触,更从人性生活的角度来剖析和展示了国外医疗建筑设计在选址,规划,建筑布局,细节把控,景观设计,内装等等全视角的“医院秀”。在房地产行业从业多年策划和管理工作后回归医疗设计的潘迪更是有着独特的视角和体会,为我们还原医疗建筑设计从地产角度出发,从开发到落地的全案过程。王长刚则云淡风轻的讲述了他曾经获奖的几个项目,不经意间,精妙的建筑构思和完美的细节把控跃然上。陈斌则和长刚一起总结了今年辞世的华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一生,总结了这位建筑哲人为何能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

内容是不是很丰富啊?那就让我们按照沙龙的时间顺序,一起感受一下那些无所不在的建筑话题和无所不至的建筑艺术吧!

 

***********************************************************************************************************************************************************************


贝聿铭的三板斧 

陈斌

沙龙系列的第一讲是博远医疗加拿大依空间工作室的陈斌带来的关于贝聿铭老先生的话题分享。陈斌的沙龙题目是“贝聿铭的三板斧“,这样的题目表面看似有嘲讽老先生志大才疏之意,实则是赞誉老先生在身世、人生经历和出众的外交口才、追求极限的艺术把控三方面,做到了真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山仰止的境界。

陈斌以贝老早期的华盛顿美术馆东馆为例,阐述了作为“现代主义最后的一位重要的建筑大师”,在他职业生涯的中期设计的这个重要作品时的思路:简单的一条直线,将梯形场地巧妙划分为俩个三角形,完美的场地解决策略和新旧美术馆的空间关系,解决了传统对称和现代主义不对称美学的艺术传承,让人拜倒猿门,首肯心折。 

但是影响一个东方建筑师在西方获得巨大成功的因素不单单是其技能之精湛,这更包含了他出众的口才,超高的情商和显赫的家庭背景,让他可以在东西方的建筑文化长河中振翅高飞,游刃有余。

最后,陈斌以西单中银大厦精密的施工图管理和细节把控,告诫和鼓励在场的年轻建筑师,应该多加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公司内部系统和出图标准,努力推动博远医疗的设计水平。

     

***********************************************************************************************************************************************************************

医院开发与设计探讨

潘迪

我们是医院的专业设计人员,理解和把握项目的方向往往来于业主的要求,但是如果一个医院作为在一个城市区域地块中的一部分,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又该如何的把握和控制方案的顺利进行呢?

潘迪曾经在房地产行业作为高管多年,在医疗项目的整体运营上可谓驾轻就熟。在一个小时的沙龙分享中,他用某医院作为案例分析,详解了在项目推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医院方,地产方和设计方的所承担的不同角色。

潘迪开篇以所谓的SDP,PDSAHMA三个主要的设计阶段作为导引,思路清晰的阐述了在设计和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设计的前期业主可能会引入譬如SOM,HKS,等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做前期设计和后期深化,希望发挥他们在不同建筑领域的专长。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比如SOM的整体规划构想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周全,但是对医院在整体拼图中的交通和形象缺乏准确定位。前期的方案在后期由专业的景观公司深化的过程中,又碰到和初始设计理念有偏差的地方。地产公司对材料价格的把控一丝不苟,往往也会直接的影响到一个项目的最终的完成度等等。

在分享中,潘迪同时向大家展示了这些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公司在前期方案论证时的成果,这些理念的表达可谓是概念清晰,丝丝入扣,层层推理,逐步论证,有好多值得我司学习的地方。

 

***********************************************************************************************************************************************************************

建筑设计的三点体会- 思辨、创意和实施

 王长刚

在方案创作的职业历程中,我司的王长刚有着非常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也屡次获得国内重要的设计奖项,在这次的沙龙分享中,长刚的话题紧紧围绕“思辨、创意和实施”这三点内容展开。

思辨的话题从已故的华人建筑师泰斗贝聿铭老先生讲起,长刚的话题同样带有批判性。他强调了贝老在(西方)现代建筑史、或建筑教育中,始终没有成为被研究讨论的对象的原因,可能是源于其在建筑思想和价值观上没有提供创新,对于建筑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仅局限于对现代主义的佐证和完善上了……。虽然他的作品中不乏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们(创始者)的潜在特征,如密斯的秩序感、柯布西耶的形式语言、以及赖特的主观意识……但在推崇质疑和颠覆精神的西方理论界,像路易斯·康对建筑本质的思考、扎哈对建筑未来空间形态的探索等有些许缺陷,或许贝老在夯实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让大家接受现代主义作为美学价值的精神性存在更为重要和有现实意义。

接着长刚的沙龙内容话锋一转,谈到了自己的方案创作上来,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小节,详述了城市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建筑自身的建构,和既有的建筑立面改造。结合自己亲身的创作经历,深入浅出的阐述了面对不同的设计条件,建筑师需要面对和处理的设计问题。

最后是“实施”的部分,中关村软件园信息中心,在长刚的诸多设计作品中,是完成度颇高的一个建筑作品,长刚和大家无私的分享了他在这个案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其中谈及许多对细节精细的把控,和对一些建筑节点结合施工条件的巧妙处理,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让在场的听众无不唏嘘不已,心悦诚服。

        

***********************************************************************************************************************************************************************

加拿大医院考察

 王漪/辛春华/袁文章/陈斌

加拿大幅员辽阔,拥有9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仅有3700万人口,全国采用全民医保的医疗体系。所以在整个医疗资源的分配上和中国有特别大的不同。比如其新建病房均为单间,经费也多来着国有,家庭医生分诊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了医院门诊量,外观设计多朴实无华但内部空间却灵活丰富等等。

加拿大考察小组,今年夏天在博远医疗海外设计工作室负责人陈斌的带领下,对加拿大温哥华和卡尔加里这两座加拿大西部的主要城市的五家医院做了重点的考察。在两个小时的分享中,王漪,袁文章和陈斌分别阐述了这五家医院在选址规划,医疗平面,室内外装修,内部空间处理,色彩材料把控等关键的医疗设计要素,比较了他们和我们中国医院的诸多不同之处。最后,陈斌结合自己在北美多年的工作经历,对此次考察做了高屋建瓴的深刻总结。

详细的信息可以点击文末的原文链接,关注我们关于此次考察的详细报道。

        

***********************************************************************************************************************************************************************

建筑沙龙在博远医疗团队已经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部分。它貌似务“虚”,其实务“实”,在努力增进团队内部的交流和了解,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能让大家共同感受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柔情。

HIGH LINE PARK

像我们学建筑和规划设计的人,到纽约,建议到曼哈顿西区的HIGH LINE PARK看一看。去那里,拍照留念没什么意思,但对解读城市的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是会有相当益处的。

HIGH LINE PARK顾名思义,就是架在高处的呈线性特征的公园。因为被架在空中会有效的降低地面运输的危险性,HIGH LINE 曾经是纽约人的生命补给线—“lifeline of New York”。

这段线路北起曼哈顿西侧34街往南,北到Gansevoort St,总长1.45英里。在卡车运货还不普及的时候,HIGH LINE曾经是曼哈顿主要的货物运输渠道。但在1980年,HIGH LINE完全被更加便捷的卡车货运取代了。大都市的发展就是这样,当它一旦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便迅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毒瘤”。1999年,HIGH LINE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好在当时的纽约市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保留这段铁路,并把它改造成一个线性的城市公园。

我们知道,相对中国而言,美国是一个没有太长历史的国家。也许残留在城市当中这些废弃的铁路,向世人讲述的便是建立在大工业革命下飞速发展的纽约的历史。而为打造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铁路,对于大多数的纽约人来说,保留城市中残留的铁路,便是保留了这段历史。

中国其实早在建国初期,就有非常类似HIGH LINE PARK的想法。著名的建筑学者梁思成就曾经建议在保留北京古城城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建造在城墙之上的空中立体花园。梁说,“倘若建成,便是世界唯一的,可容纳上万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即保留了文化古迹,也赋予了它新的功能。梁还为此方案绘制了效果图,即便是现在的人看到,仍然会令人兴奋不已。

 可惜的是,这样的想法对于一个急于要和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决裂的新生政权来说,保留古城墙是不能被接受的。更何况还要把改建成花园,岂不是要为封建主子的残垣断壁涂脂抹粉吗?历史和我们中国的HIGH LINE PARK就这样擦肩而过了。是的,真理仿佛很难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HIGH LINE PARK的是由纽约的两个民主人士,提出的借鉴法国巴黎Promenade Plantee的做法,在公开竞赛中选中的方案。这条线路的改造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在城市里的WALKING TRAIL(城市漫道)。在和各个街区交汇处,设计者提供出类似观景台一样的休息区,可以观赏到纽约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街景(STREET SCAPE),这一点很有中国苏州园林中借景的味道。只不过所借之景更加生活,而非湖光山色。

HIGH LINE PARK的设计处处体现一个LINE的含义:地面的铺地是狭长的混凝土砌块,残留的轨道依然清晰可见。铺地有些则被设计成和座椅相连的形态。大多数的休息区都是用长型的木板直接拼搭而成,用肌理而成为不同的形态。简单明了,毫无造作。

HIGH LINE PARK 的LANDSCAPE也很有意思,故意模仿出杂草丛生的自然形态,俨然能够勾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MEMORY);趣味空间(NODE)的设计也颇有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但HIGH LINE PARK最吸引我的并非它的设计本身,也并非这篇文章的重点。对于有远见的城市设计者来说,纽约HIGH LINE PARK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着眼点不是现在,而是对20年,50年,甚至100年后的曼哈顿西区这块土地的整体规划的意义。现在,对于大多数来纽约的游客,知道HIGH LINE PARK的也许大多是对艺术,建筑,规划有兴趣的人。不难理解,对游客而言,今天的HIGH LINE PARK是无法诠释他们心目中对大都市理解的。但从现HIGHLINE PARK两边新建的公寓和写字楼,譬如FRANK GEHRY的AIC大楼, 就不难看出将来这个地段未来发展的轮廓。我们可以构想,当周边废弃的厂房和仓库慢慢的被新功能的楼宇取代的那一刻,HIGH LINE PARK就逐步转变成为一个社区的公园,而这个工业区域就也逐步改变了它的属性,焕发出新的光彩来。

这种“逆向思维”真的很奇妙!即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先建立一个城市的脊梁,(社区公共空间),再逐步拆除或是改建这条脊梁两边的骨架。我没有到纽约的市政厅或是它的网站上看看这个区的ZONING,但不妨大胆的推测,这个被架起来的空中花园的底部,可以成为基础设备的藏身之所,周边建筑的空调机房,水井和变电站,或是为城市小区,商业所提供的大型停车场,都可以建在这条HIGH LINE的下面。同时,因为HIGH LINE的底部和城市界面相交汇,更能很好的利用来改造成小的商业和零售,或者杂货店。他们将充满着城市迭代中的古朴气氛,但又被巧妙的融合在新鲜活跃的都市文明中……

 

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政府关于老区改造的一些做法了,仿佛只有不断的拆除才能有发展的空间。记得在一个项目的汇报会议上,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国政府官员谈及对一个老区菜市场的保护问题上,振振有词的说“我现在看不到它有任何存在的价值,挡在那里,啥也干不了!”。是的,不可否认,社会的发展必然让旧的东西失去了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城市建设,是对未来的规划,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因为新的东西也总有一天要变成老的东西。这就好比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变得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她)难道就真的丧失原本的价值而变得一无是处了吗?我们或许不必再生硬的给这些“老人”去涂脂抹粉,让他(她)们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但是他们身体里所蕴含的经验和历史,他们能够叙述前世今生的文化内涵,我们是否也应该给与一定意义的尊重呢?所以,相对于规划而言,建筑的力量在HIGH LINE PARK城市的设计者们看来过于渺小,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的可塑性,这才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建筑师学习的地方啊!

 历史文化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的话题,城市设计中的矛盾又无所不在。一条简单的道路都会对社区造成重大的影响。我想,在我们对城市的某个区域的未来规划不是相当明确的时候,我们的设计者们是否能先把历史遗迹保留下来,加附其新的功能,或干脆先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再利用法律,来逐步发展和完善周边的设施,使其得到良性的发展。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老区菜市场的改造,就可以先试着保留其中一部分的老街菜场的形态,但可将其原始的交易功能转化为展览空间。再对其它的菜场空间进行改造,使其更具备实效性。法律则可用来控制周边建筑的容积率和限高,使其不至于“吃”掉这段历史。

 当菜场的形态变成历史记忆的时候,首先对周边居民的定义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公园,一个新的可以休憩玩耍的地方。然后我再在它的周边规划设计楼宇,公寓,商业,医院和学校。这种先景观后建筑,先配套后开发的思路不是既能保留场地原有的历史特征,又能起到最大场地价值的作用吗?

我常想,可塑性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可以预料到的事物,就像HIGH LINE,你可以看到它的根基和发展的轮廓。就如种下的一棵小树,有足够的阳光和空气,就能有成为参天大树的那一天。可当我们把一棵长好的大树,强迫它移到另外的一块土地上,大树很快就会死掉。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这个大树就好比一个无文脉,无根基,但表面完善的社区,它令我们迷惘—一百年后它会是什么样子?是要全部再被推倒重建吗?还是这段创造出来的历史片段也会有幸的被保护下来?但即便是保留下来了,那么这个区域之前的历史又怎么让人知道呢?这个空档又有谁能来填补呢?

 这是我们站在HIGH LINE PARK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注:本文除封面高线公园鸟瞰、梁思成空中花园线稿图、卫星图来自网络外,其它均为作者实地拍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远医疗总建王长刚人物速写作品展

作为一名建筑师,繁忙工作之余,长刚乐于用简短的诗文专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喜欢用钢笔白描人物的独特气质或性格特征。

用钢笔刻画人物时,不同的表现手法(线条式样、明暗变化、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单一的绘画工具也可以实现较为丰富和理想的效果。如孩童的神态可掬,或认真专注,或凝神思索,或忧愁参半,或笑逐颜开,通过刻画其不同的面目表情,或许可探究其当时的各种心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中透露出的机智或狡黠、期许或无助、失意或沮丧,通过线条的续断、平和或凌乱,则可以清晰映现。

王长刚,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30年,原创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优秀设计奖。原任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建筑师(2009—2017),现为博远医疗总建筑师。

01/【诗@远方】

终于, 你想走了, 不再留恋。 要去只有诗的远方, 自我欺骗。

只是,
远方有多远,
诗就有多短。
那时,
我在你身边,
你却看不见。

怎么,
我要走了,
因为厌倦。
想去没有诗的远方,
两不相欠。

只是,
远方没多远,
诗却如嗔念。

那时,
你想把我牵,
我却难如愿。

只是,
请你记得啊!
对你的爱
如初见。

02/【行香子@漫行】

雪印窗花。

睡意困乏。

燕郊雾,端倪可察。

江南雨落,花赏春华。

不知有汉,告西山、别天下。

霜染鬓发。

梦境浮夸。

京都霾,远近闻达。

塞北风起,叶识秋假。

无论魏晋,归东海、隐华夏。

建筑师的生活和情感,可能会是如此的细腻而柔弱,但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无论是诗还是画,每一笔,每一句,所包含的内容却是那么坚毅和有力。 也许,无论是建筑创作,还是面对芜杂的生活,这都是我们应该保留的那份纯真吧!

(博远医疗+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