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 LINE PARK

像我们学建筑和规划设计的人,到纽约,建议到曼哈顿西区的HIGH LINE PARK看一看。去那里,拍照留念没什么意思,但对解读城市的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是会有相当益处的。

HIGH LINE PARK顾名思义,就是架在高处的呈线性特征的公园。因为被架在空中会有效的降低地面运输的危险性,HIGH LINE 曾经是纽约人的生命补给线—“lifeline of New York”。

这段线路北起曼哈顿西侧34街往南,北到Gansevoort St,总长1.45英里。在卡车运货还不普及的时候,HIGH LINE曾经是曼哈顿主要的货物运输渠道。但在1980年,HIGH LINE完全被更加便捷的卡车货运取代了。大都市的发展就是这样,当它一旦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便迅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毒瘤”。1999年,HIGH LINE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好在当时的纽约市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保留这段铁路,并把它改造成一个线性的城市公园。

我们知道,相对中国而言,美国是一个没有太长历史的国家。也许残留在城市当中这些废弃的铁路,向世人讲述的便是建立在大工业革命下飞速发展的纽约的历史。而为打造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铁路,对于大多数的纽约人来说,保留城市中残留的铁路,便是保留了这段历史。

中国其实早在建国初期,就有非常类似HIGH LINE PARK的想法。著名的建筑学者梁思成就曾经建议在保留北京古城城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建造在城墙之上的空中立体花园。梁说,“倘若建成,便是世界唯一的,可容纳上万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即保留了文化古迹,也赋予了它新的功能。梁还为此方案绘制了效果图,即便是现在的人看到,仍然会令人兴奋不已。

 可惜的是,这样的想法对于一个急于要和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决裂的新生政权来说,保留古城墙是不能被接受的。更何况还要把改建成花园,岂不是要为封建主子的残垣断壁涂脂抹粉吗?历史和我们中国的HIGH LINE PARK就这样擦肩而过了。是的,真理仿佛很难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HIGH LINE PARK的是由纽约的两个民主人士,提出的借鉴法国巴黎Promenade Plantee的做法,在公开竞赛中选中的方案。这条线路的改造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在城市里的WALKING TRAIL(城市漫道)。在和各个街区交汇处,设计者提供出类似观景台一样的休息区,可以观赏到纽约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街景(STREET SCAPE),这一点很有中国苏州园林中借景的味道。只不过所借之景更加生活,而非湖光山色。

HIGH LINE PARK的设计处处体现一个LINE的含义:地面的铺地是狭长的混凝土砌块,残留的轨道依然清晰可见。铺地有些则被设计成和座椅相连的形态。大多数的休息区都是用长型的木板直接拼搭而成,用肌理而成为不同的形态。简单明了,毫无造作。

HIGH LINE PARK 的LANDSCAPE也很有意思,故意模仿出杂草丛生的自然形态,俨然能够勾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MEMORY);趣味空间(NODE)的设计也颇有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但HIGH LINE PARK最吸引我的并非它的设计本身,也并非这篇文章的重点。对于有远见的城市设计者来说,纽约HIGH LINE PARK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着眼点不是现在,而是对20年,50年,甚至100年后的曼哈顿西区这块土地的整体规划的意义。现在,对于大多数来纽约的游客,知道HIGH LINE PARK的也许大多是对艺术,建筑,规划有兴趣的人。不难理解,对游客而言,今天的HIGH LINE PARK是无法诠释他们心目中对大都市理解的。但从现HIGHLINE PARK两边新建的公寓和写字楼,譬如FRANK GEHRY的AIC大楼, 就不难看出将来这个地段未来发展的轮廓。我们可以构想,当周边废弃的厂房和仓库慢慢的被新功能的楼宇取代的那一刻,HIGH LINE PARK就逐步转变成为一个社区的公园,而这个工业区域就也逐步改变了它的属性,焕发出新的光彩来。

这种“逆向思维”真的很奇妙!即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先建立一个城市的脊梁,(社区公共空间),再逐步拆除或是改建这条脊梁两边的骨架。我没有到纽约的市政厅或是它的网站上看看这个区的ZONING,但不妨大胆的推测,这个被架起来的空中花园的底部,可以成为基础设备的藏身之所,周边建筑的空调机房,水井和变电站,或是为城市小区,商业所提供的大型停车场,都可以建在这条HIGH LINE的下面。同时,因为HIGH LINE的底部和城市界面相交汇,更能很好的利用来改造成小的商业和零售,或者杂货店。他们将充满着城市迭代中的古朴气氛,但又被巧妙的融合在新鲜活跃的都市文明中……

 

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政府关于老区改造的一些做法了,仿佛只有不断的拆除才能有发展的空间。记得在一个项目的汇报会议上,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国政府官员谈及对一个老区菜市场的保护问题上,振振有词的说“我现在看不到它有任何存在的价值,挡在那里,啥也干不了!”。是的,不可否认,社会的发展必然让旧的东西失去了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城市建设,是对未来的规划,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因为新的东西也总有一天要变成老的东西。这就好比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变得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她)难道就真的丧失原本的价值而变得一无是处了吗?我们或许不必再生硬的给这些“老人”去涂脂抹粉,让他(她)们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但是他们身体里所蕴含的经验和历史,他们能够叙述前世今生的文化内涵,我们是否也应该给与一定意义的尊重呢?所以,相对于规划而言,建筑的力量在HIGH LINE PARK城市的设计者们看来过于渺小,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的可塑性,这才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建筑师学习的地方啊!

 历史文化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的话题,城市设计中的矛盾又无所不在。一条简单的道路都会对社区造成重大的影响。我想,在我们对城市的某个区域的未来规划不是相当明确的时候,我们的设计者们是否能先把历史遗迹保留下来,加附其新的功能,或干脆先形成一个公共空间,再利用法律,来逐步发展和完善周边的设施,使其得到良性的发展。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老区菜市场的改造,就可以先试着保留其中一部分的老街菜场的形态,但可将其原始的交易功能转化为展览空间。再对其它的菜场空间进行改造,使其更具备实效性。法律则可用来控制周边建筑的容积率和限高,使其不至于“吃”掉这段历史。

 当菜场的形态变成历史记忆的时候,首先对周边居民的定义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公园,一个新的可以休憩玩耍的地方。然后我再在它的周边规划设计楼宇,公寓,商业,医院和学校。这种先景观后建筑,先配套后开发的思路不是既能保留场地原有的历史特征,又能起到最大场地价值的作用吗?

我常想,可塑性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可以预料到的事物,就像HIGH LINE,你可以看到它的根基和发展的轮廓。就如种下的一棵小树,有足够的阳光和空气,就能有成为参天大树的那一天。可当我们把一棵长好的大树,强迫它移到另外的一块土地上,大树很快就会死掉。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这个大树就好比一个无文脉,无根基,但表面完善的社区,它令我们迷惘—一百年后它会是什么样子?是要全部再被推倒重建吗?还是这段创造出来的历史片段也会有幸的被保护下来?但即便是保留下来了,那么这个区域之前的历史又怎么让人知道呢?这个空档又有谁能来填补呢?

 这是我们站在HIGH LINE PARK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注:本文除封面高线公园鸟瞰、梁思成空中花园线稿图、卫星图来自网络外,其它均为作者实地拍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园趣

我家后面有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做“百草园”。“博远医疗”后面也有一个很大的园子,可幸运的是,相比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这里算的上是我们豪华的“后花园”了。

由于公司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的“三味书屋”就坐落在北京西五环外园博园里。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当人们还在担心如何能够挤上拥堵的地铁,冲进二环三环的时候,我们却是逆着人流高峰,乘坐有座的公交或地铁到达园博园地铁站,然后选择短途公交、步行或骑车的方式,沿着园博大道到达公司。

可别小看这短暂的沿途,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大都市生活节奏呢!正值北京最美的金秋时节。清晨,走在安静的可以听见鸟鸣的园博大道上,欣赏着路边红黄相间的秋叶,真的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看路旁,“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不像是要去匆匆前行,压力山大的上班族,更像是怀着一颗轻松愉快之心的游客,开始一天紧张但是愉快的旅行。

一早踏入公司的大门,吃过公司提供的员工早餐,紧张忙碌的一天开始了:画图、开会、讨论方案。眼累了,可以到视野开阔的露台上休息,俯瞰园博园满目的秋色;心累了,也可以到昏暗的影音室放松,放一张光盘,听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或是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王者荣耀。小文青们就俯卧在窗边,听听窗外的鸟鸣,想想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再回到电脑前,这思如泉涌的灵感啊!

午后,在餐厅吃过午饭,伸伸慵懒的身体,三五结伴,便可以去逛园子,采果子了。必须告诉你们的是,有名的银杏大道,现在可是美到了极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游客来拍照。而此时的园子,可谓是百鸟争鸣,百花争艳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百草园有的一切童趣,仿佛都会在这里找的到,而我们,则像园子的主人一样,尽情欣赏着“自家”园林春夏秋冬的不同园趣。

园博园里风格各异的园林,对于我们搞建筑设计的人来说,又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中外园林教科书。你瞧,北方园林的金碧辉煌;江南园林的青砖黛瓦;哥特的扶壁;拜占庭的圆顶;丝丝入扣的斗拱;清式木作的飞檐;客家的围屋;日式的侘寂。游览其中,大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小到曲径通幽的缠绵。工作的闲暇在这里走上一圈,真的是有养精蓄锐,通气凝神的功效呢!

午休之后,年轻人煮一杯咖啡,长者们泡一壶龙井,便开始下午的工作了。有时,室内工作区还会有乱入的小鸟,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吧,并没有感到惊讶。这有灵性的不速之客,不会是甲方派来监督我们工作的吧?

黄昏时分,则是另一番景象了。“静”成了主题:恬静的园子,寂静的柏油马路,清静的天空,和劳作一天后安静的我们。办公室依旧是灯火通明,餐厅里的饭香有时候会飘到园子里来,和园里的花香融到了一起。不用问,一定是有人在加班了,但即便是加班,能不说也是一种享受吗?

也许是正值深秋,突然就想到郁达夫那篇有名的《故都的秋》的文章来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我倒是没有作者那么强烈留住秋天的意愿,但是当一天的工作结束,体会过工作和园趣带来的紧张和惬意之后,却能真正体会到泰戈尔所说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人生真谛了。作为一个医疗建筑设计机构(博远医疗)的一份子,我们所倡导的“医者仁心,筑者依仁”的企业文化理念,不也和眼前温暖仁和的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而此时,回望天边绚丽的晚霞,便可知,对我,对公司而言,明天又会是灿烂美好的一天!

    

 

注:文中照片归作者版权所有

 

 

博远医疗亮相北京医院建设创新论坛

20191018日至19日,北京市医院建筑协会在北京市江西大厦举办了“北京医院建设创新”论坛,该论坛今年已是第三届举办,已经成为国内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医院的管理者、设计师、设备供应商们共同探究医院建设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平台。

 在论坛上,与会来宾针对智慧医院、5G技术、新型的节能环保技术等当今热门的话题均有精彩的发言。我院张鹏院长代表博远医疗做了“智慧建造新形势下医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发言,从智慧城市、智慧医院说起,介绍了我院正在实施的医院建筑BIM体系建设与架构组成,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张鹏院长对我院未来的工作目标同时进行了阐述与展望。张院长的发言贴合实际,体系合理,可实施性强,得到了参会人员的强烈反响,更加坚定了我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研究与实践的信心。

 这也是我院又一次在重要的学术平台上亮相并进行发言,作为有着丰富专业医疗建筑设计经验的单位,我们也会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与技术总结,未来有更多的心得体会与业内人士分享,共同提高我国的医疗建筑设计水平。

 

加拿大医院考察

王漪/辛春华/袁文章/陈斌

项目考察目录

BC儿童医院

BC Children Hospital

温哥华总医院

Vancouver General Hospital

布鲁松脊髓中心

Blusson spinal cord centre

素里纪念医院

Surrey Memorial Hospital

JP门诊护理及外科中心

JP Outpatient and Surgical Centre

阿尔伯塔儿童医院

Alberta  Children’s Hospital

卡尔加里南城医院

Calgary south campus hospital

 

项目考察小结

1、以人为本的设计

医院的本质是为了病人的康复,体现所谓的3H原则,即(HEALTH, HOPE, HEALING),所参观的医院大多没有特别绚丽的外观和夸张的城市尺度,甚至不能称为所谓的“地标”性建筑,但是却充分满足患者和医护人员对环境的心理需求。例如脊柱治疗中心长长的坡道,温哥华儿童医院的动物图案,充斥在各个医院空间里的小中庭和交流空间,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2、充分利用色彩表达使用者的情感

色彩在医院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所参观的两个儿童医院,都对色彩有更加充分的展示。色彩包括立面的彩色玻璃;利用色彩形成明确的分区和标识引导;通过室内外的植被景观变化形成空间导向等等。色彩是以符合使用者的心理角度为考量而并非一味强调其建筑艺术性。 以卡尔加里儿童医院为例, 据调查显示,其外立面设计受到许多建筑师的诟病,但是却深受当地儿童的喜欢。可见,设计对使用者诉求的表达在医疗设计中非常重要。

3、空间表达的艺术性

除去明确的空间分区,其表达的艺术性也非常重要。大堂通常会被重点强调,但是因为未有中国巨大的门诊量,所以入口空间大多尺度宜人。空间多通过色彩和共享空间的引导。近期设计的医院,如卡尔加里南城医院,更加讲究充分的利用自然光和室内外庭院的视觉联系,以增强空间的延展性。 温哥华总医院的动力设备放在地面的部分,巧妙的和景观结合,形成花园景观,让整体表达充满艺术和人情味。中庭空间的设计空间比较丰富,有变化,尺度比较宜人。主街和公共通道的尺度也比较适宜,面积使用上效率较高。没有追求高,大,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灵动的空间

空间的灵动不单单包含在大堂丰富的空间关系和光影关系,更加体现在小的分诊等候空间的设计。儿童医院大多在这些区域设计了儿童游戏空间,综合医院则大多让这些区域有自然光的照射,消除患者等候时的焦躁心理。

另外,建筑在场地布局上,基本没有出现国内通常采用的对称“蝴蝶”式布局,建筑依地形,周边环境和城市文脉自然形成,和谐的成为都市文化的一部分。平面设计上与美国的医院设计比较接近,功能相对集中。新的医院中设置了相当多的地下停车位,病房也是单人间为主。

5、充沛的服务和文化品牌植入

医院空间在讲究医护的同时,更加强调其“社区”感(sense of community),比如在许多公共区域设计有咖啡、餐饮、和小型卖场。让人感觉不像是在医院就诊的感觉。这种设计一在满足患者餐饮需求,二是通过功能转换,达到情绪转化的目的。 比如在卡尔加里儿童医院的一层共享区域,就有一架闲置的钢琴,供大家弹奏。这种仿若酒店大堂的空间移挪,让人脱离了医院沉闷的空间印象。

另外,一个城市和一个社区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一个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这个城市文明的演变和进步。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宣传这所医院的发展和城市当时的历史事件(譬如二战中医院所起到的作用等等);看到有当地人捐赠医院的荣誉名单墙,看到这个城市的风光和周边的山山水水的照片。甚至在礼品店,还可以发现有医院标识的帽子和冰箱贴, 服务和文化充分的被植入到每一个医院的设计中来。

6、材料的运用

如上所述,所参观的医院多不强调过于华丽的外表,但是却在重点的空间做了强调。 加拿大的卑诗省盛产木材,( douglas fir 道格拉斯冷杉)所以在大堂的入口或者外部的雨棚特别使用了这种材料,体现出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原始自然感。 外墙的材料通过历史的演变,从原来预制混凝土挂板到现在常用的木材和金属铝板,灵活多变。

7、预留发展

医院受到场地和投资的限制,新建的医院大多为后期发展留下了场地空间。但是所有位于城市中心的综合医院,大多面临着扩建场地不充足的条件限制。同时,具有历史传统的医院的古建筑,也被珍视为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如温哥华总医院的老楼,在扩建中需要完整保留其外立面。这是所有医院在城市文明进化中都会遇到的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8、投资控制更严

加拿大医院项目主要来自于政府投资,现在更多的是采用所谓的P3 合作模式,即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由于资金有限,往往在外墙立面上不做浓墨重彩,但是室内的精装和艺术空间却精雕细琢。另外由于加拿大的人力成本远高于中国的人力成本,所以在项目的管控上,更加的周密严格。

9、设计要求更高

北美的建筑师事务所对医疗团队在很早就做了精分,HEALTHCARE 从传统的建筑设计领域被单独的划分出来,以体现其专业性。 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前期的 feasibility study, user group meeting,(可研和医院使用方的多次会议) 然后才进入到所谓的设计阶段(概念设计,方案扩初,施工图设计,施工图深化),这个周期通常长达数年,不断的修改完善和调整。

因为在整个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参与方和决策方众多,所以建筑师和项目经理往往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建筑施工图要求必须精准,成为法律文件。平时的决策性文件必须被有效保存以作为日后纷争的书面文件。 同时,OWNER 业主,ARCHITECT建筑师和CONTRACTOR 承包商,三者之间的责权利都被完整的法律文本约束,解决不可避免的法律问题。(参考美国建筑师协会的标准合同文件)

由于医疗建筑工艺流线复杂,设备管道众多。自2008年前后,加拿大事务所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已逐步过度到全BIM化,一般的招标文件都需要设计方提供完善的建筑REVIT模型,以减少施工和图纸不对应的问题。 在此硬件要求上,中国的设计团队大幅落后于西方的建筑设计从业者。

 

 布鲁松脊髓中心 Blusson spinal cord centre

阿尔伯塔儿童医院 Alberta  Children’s Hospital

卡尔加里南城医院 Calgary south campus hospital

 博远医疗+依空间)部分照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