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杂志上的一张照片喜欢上了建筑这个专业?或者因为一张图片开始了一段探索的旅程?更或者是,因为喜欢一个懂得摄影的人而喜欢上了他或者是她?

一位建筑哲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情不能忘记,母亲的面容和城市的轮廓。是的,徜徉或是生活在一个城市,建筑这个概念,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她、面对她、记录她、品味她,欣赏她,或者憎恨她。城市建筑摄影,已成为我们在日常或是旅行中最常见的拍摄题材。建筑摄影把获取的认知转化为图像,成为一个传达和表现建筑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我时常在想,对于建筑师本身,比如我,设计和创作了建筑,所以我们明白一座建筑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如何去诠释空间,如何去展现美。但若作为观赏者,却是如何能看到并记录这份美呢?这大概需要我们对建筑多些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建筑样式上的欣赏上。换句话说,要能有由表及里的透视眼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好的建筑所要传递的精神内涵。

我喜爱建筑摄影,但是更多的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欣赏别人的摄影作品。试图去理解建筑语言是如何通过相机,在他们的手中是如何转化成惟妙惟肖的摄影语言的。我想,他们之间的共通性想必会有这么几点:几何感、片段性,韵律性、用光、色彩、比例、均衡与对比,以及人物场景的设定等等吧!……

*******************************************
几何片段和空间韵律

现代主义建筑最大的特点无疑就是抛弃了古典装饰,喜用白色和流畅的几何线条,不夸张,不矫揉造作。密斯的“less is more”(少就是多)大概是对几何之美最好的诠释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无序中透露着有序,几何的排叠倾诉着心底深处的思绪。几何与线条的相互作用,创造了更加独特的视觉感。

受到古罗马神庙的影响,现代或是当代建筑的天穹顶采光可以形成极具有柔光的室内效果,站在底部随意拍摄,都会表现出不错的意境,构图中偶尔出现一个人的影像,可以加强空间点线面的尺度和作品的表现力。(图1

秩序感是现代建筑的基本规律,摄影中善于把握重复却有规律的片断,特别是黑白照片的呈现,会强烈的表达建筑的情绪。在这里,倘若是整体规律性的呈现建筑,就成为了一种简单单调的构图,但局部的体现则有了一种孤独的意境。(图2

抛离黑白照片,仰视建筑的一角。背景选择无云的单调和建筑表皮的繁复构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图3

俯视建筑的一个片段,空间的层次通过屋顶的白色进行框景,人物表现由远及近,疏密有致,等来这样的构图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力。(图4

几何片段的另外一个构成是 infinite (几何无限性),通过光影和几何的扭转,表现空间的尺度。记住,你需要找个无人的晴天,静静的等光来的那一刻。下次我或许可以到日本的伏见稻荷大社去找找灵感!(图5

*******************************************

构件的表情

如果把建筑按照构件来划分,有窗、门、墙、楼梯、屋面、地面、装饰等多个组成部分,我这里仅仅想以窗为例,来说说从下面摄影作品中读出的些许体会。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中不同的开窗方式,则是表现建筑灵魂的眼睛。有秩序的变化或规律的重复出现的开窗,对拍摄建筑时会激起人们的美感,运用这种韵律则能获得连续性和节奏感的变化。

参数化表皮设计是当代建筑常用的表现手段,表现这样的建筑要注意空间开窗虚实的转变,由大至小,由有到无,由窗到墙,由虚到实。(图6

用透视法表现同一种开窗的建筑表情,注意不要让每一个开窗都表现的一样,给作品一个仰视的角度,请注意立面和透视的区别。(图7

表现大面积的玻璃幕墙的时候,留出更多的天空,让画面更加有想象力。近景用几根干草做幕墙的前景。真怀疑草是摄影师自己带去的,因为这样的构图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图8

*******************************************

光的容器

英国建筑师罗杰斯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

光将建筑的空间的魅力演绎到了极致,为几何味、雕塑味浓厚的建筑的赋予了灵性。光的演绎,是建筑师的手法,也是摄影师的手法。一个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利用光影效果去表达建筑的线条,体现出建筑丰富的层次感。

室外光在任何时候都充满着情趣,墙面和地面往往是两个接受光线的载体,特别是当光影同时出现在这两个界面上的时候,你要注意的是它们构成的比例。对了,当时若是偶遇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不经意间走过,即便不是戴望舒雨巷中的那般朦胧悠长,也请你快些按下快门吧!(图9

影子在建筑表皮上的变化随时间的变化是有角度的,45度角的光影和人45度角的低眉凝视形成精美的立体构成,若不是摆拍,便是神来之笔了。(图10

笔者的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在光影的前提下,同时增加了地面的反射,让空间得到多维的延展。(图11

阿尔瓦罗西扎的世博会葡萄牙国家馆,通过强烈的室内外光线对比,形成颇有中世纪欧洲教堂,或者是柯布的朗香教堂的那种神秘感。同时这样的光线应运还会出现在表现纪念性建筑上,譬如丹尼尔·利伯斯基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和齐康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通过光的应运来表现恐怖的氛围和人对光明,生命和自由的那种强烈渴望。(图12

笔者在马德里西班牙皇宫,偶遇一对年老的夫妇。那时室外的阳光正浓,老妪和老夫一起凝视着手中的场馆资料,柔和的阳光照射在他们的身上,显得那般的温暖。不知道大家如何感受,我读到的是历史和柔情。(图13

*******************************************

人物场景

人,赋予建筑以情绪。

在我们上面所有的摄影作品中,几乎都能看到人的影子。除了建筑形状的信息,我们往往通过人来获得建筑空间的尺度;又如人们在建筑空间里的活动状态,是兴奋、平静亦或是怡然自得。人赋予了建筑的表情,和建筑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场所图景。

差异性和矛盾性是这幅作品的灵魂,注意画面中的俩个人的目光的方向和光影的方向。如果我能给这幅作品一个名字,我希望它叫做,希望在左,现实在右。(图14

这幅作品充满了童真和调侃的趣味,当代建筑的超现实表现手法和画面中近景中貌似爱因斯坦的老人的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在画面中的构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表现出人物对建筑一种强烈的情绪,抑或欣赏,抑或迟疑,作品极其具有表现力。(图15

注意屋面的白和俩个老人的头发的白,像矶崎新早期的作品一样,画面具有强烈的隐喻,黑色的衣服更是体现出建筑的凝重和厚度。(图16

如果你能理会上面三幅建筑中人的孤独,便能领会现代主义建筑中粗野主义带给我们的美,那是一种清水混凝土带给我们的原始粗犷之美。美有时候是孤独的,唯独处可品之,不是吗?(图17

在建筑摄影中,建筑物被普遍认为是主角或者内容,而景观,无论是自然还是人造的,则一律是配合的环境或背景。然而,内容和背景是同等重要的,也经常可以进行互换。前景中几个非洲汉子拔河的张力体现出远景张拉膜建筑的张力,而皮肤的黝黑又和膜表皮的洁白形成强烈的反差,真是匠心独具!(图18)

注意画面中牛的位置和远方眺望塔上人的剪影,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捕捉到这样的场景的。人、动物与自然,而人在构图中是最渺小的,但是却能够俯瞰一切,多么和谐而又生动的画面和隐喻啊人类和自然融入并且尝试改造它。(图19

*******************************************

色彩及材质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批判建筑极简带来的无趣和乏味,建筑的色彩和材质的运用成为表达建筑心情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我们最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当它成为构图主体的时候,不要吝啬给它特写。你甚至可以完完全全忽略人的存在,让色彩真真正正的当一回主人

北京曲廊院,朦胧色彩仿佛是对空间赤裸裸的色诱, 无论你把它作为前景,中景还是远景,你所要表现的就是你要表现的色彩在空间中处于哪个维度,其它尽可交给观众的视觉体验了。(图20

香港彩虹邨,柔和的色彩消弱了远景中低成本住宅的廉价感;中景中的棕榈树和前景中安静的球场,构成了一副市井生活秀,让压抑的高密度住宅变得一下子温馨起来。请特别注意这个一点透视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由疏到密,表现出一种朦胧的希望。生活的苟且但是依然不乏对尊严的渴望。不是吗?(图21

*******************************************

我想,建筑摄影可能只是一个不够严格的摄影类型划分。特别对于人物的设置,场所的拍摄等,其实很容易就转化为人物摄影、纪实摄影等其它类别。我们谈论建筑摄影的表情,其实也就是在谈论建筑美的本质,以及我们用单反或者手机记录日常和旅行中所见建筑的观察方式。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和我一样,心中充满渴望到远方去,去有诗的地方,拍下那惊鸿一瞥的建筑瞬间,或许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文中的摄影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做评论鉴赏用途。